马未都推出《国宝100》:以讲故事的方式说国宝看历史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马未都 唐诗宋词密码 马未都推出《国宝100》:以讲故事的方式说国宝看历史

马未都推出《国宝100》:以讲故事的方式说国宝看历史

2024-02-01 03:01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在书里,马未都详细介绍了从全世界博物馆中遴选出的100件中国文物。《国宝100》共有4本书,每本讲25件文物,分别涉及青铜、陶瓷、玉器、漆器、家具、法书、碑帖、绘画。有的文物被收藏在国内,有的则在历史变迁中流转至异国他乡。其中,《国宝100:第一卷》收录商代后母戊鼎、东汉铜奔马、清代釉彩大瓶等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国宝25件;《国宝100:第二卷》收录“中华第一玉雕龙”、西周大盂鼎、战国青铜杜虎符、西汉长信宫灯、北宋李公麟《五马图》、元代广胜寺《药师经变》壁画等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国宝25件;《国宝100:第三卷》收录战国曾侯乙编钟、战国商鞅方升、汉代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锦护臂、西晋陆机《平复帖》、唐代宫廷金银茶具、南宋《玉版十三行》、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等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国宝25件;《国宝100:第四卷》收录《清明上河图》、圆明园兽首铜像、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等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国宝25件。马未都不仅讲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,还讲述了他在收藏圈、文物老饕间打听到的各种趣闻。100件国宝,100个故事,构成了一幅中国文物的历史画卷。

马未都说,讲国宝故事,其实就是在讲述历史;通过国宝来讲述历史,是了解历史的一种方式。五千年中华文明,历代王朝更迭,让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流传于世。这些奇珍异宝凝聚了一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,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审美、生活故事与人文精神。文物本身便是故事的起源,亦是走向未来的载体。

对话

讲国宝:从书本到个人的独特表达

记者:推出《国宝100》系列是出于怎样的机缘和考量?

马未都:我的文物收藏脱口秀节目《观复嘟嘟》做了4年240期后,感觉有点儿累了,想停下来休息一年。休息时又有点儿不太甘心,想做100集的“国宝故事”,起名为《国宝100》。

为了《国宝100》,整个观复博物馆的团队都在努力,工作非常辛苦。所幸通过这番辛苦,节目录了100集,既有音频又有视频,书也面世了。

记者:您觉得阅读纸质图书与听节目、看节目相比,有哪些不可替代的意义?

马未都:纸质图书有很多优点。其一是翻阅方便,随手一翻就可查到;其二是纸质书是可以搁到书架上,提示自己要做个文化人。文化除了有内涵,还要有形式感。我认为,书的形式感超越了视频和音频。

记者:国宝文物那么多,您选择入书的标准是什么?

马未都:主观的选择标准是我定的,这代表着我对中国国宝的理解。客观标准则考虑到中国文物的丰富性,遴选青铜、陶瓷、玉器、书画、竹木牙角器等一领域的尖端作品。此外,选择的所有国宝都是公立博物馆收藏的,没有从私人收藏中进行选择。

记者:在这100件国宝中,哪一件的经历最传奇?

马未都:其实每件国宝都很传奇。比如中国汉代最重要的玉印——吕后印,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等级最高的白玉印,这枚印却是被放牛娃“一脚踢出来”的。每件国宝都有其传奇之处,一见钟情是传奇,相识相爱也是传奇。

记者:您讲国宝的独特之处何在?

马未都:我讲的是一个个生动的国宝故事,不是从书本到书本,而是从书本到个人的独特表达。我在文物领域待了一辈子,对文物领域比较熟悉,表达相对更个性化。

谈文化:情感是联通文化与个人的桥梁

记者:通过国宝看博物馆,哪些博物馆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?

马未都:博物馆藏品文化不同,等级也不相同,每个博物馆都有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展品。比如,国家博物馆等级最高,陈列展品可谓“倾国之力”,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参观其他博物馆。地方博物馆拥有极富当地特色的藏品,可以通过这些藏品了解当地文化。

记者:您创办的部分观复博物馆曾有关闭的消息传出,这些消息准确么?

马未都:我曾计划在全国开十座观复博物馆,先后付诸实施的有七座。杭州馆开放十年后关闭了,厦门馆也在开放十三年后关闭。我们的目的,是让博物馆自我运营、良性生存,而不是靠地方财政拨款,所以首要考虑的便是生存问题。

记者:您曾说,“国宝有知识、有历史、有情感。”“有知识、有历史”好理解,“有情感”怎么理解?

马未都:情感是联通文化与个人的桥梁。每个人生活在这个时代,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情感,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有情感,人与物之间也有情感。比如说,很多人使用了一辈子的器物,在扔掉时会觉得特别惋惜,这就是一种情感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国宝承载的文化内容和被注入的情感,更是不可估量。

记者:您的《国宝100》出版后,有没有后续的出版计划?

马未都:眼下,我在写解析唐诗宋词的书。我年轻时是文学编辑,唐诗宋词是我的“基本功”,我可以每天写一个诗人、词人,既强调时代背景、个人身世,也强调文学家产生的能量。希望读者看了这套书后,能对唐诗宋词有较全面的了解。

编辑:刘 辉

编审:肖 燕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